1.
年,法国的一名鞋匠娶了个太太,遭3个朋友嫉妒,以子虚乌有的罪名被囚禁在一座城堡里,成了一位意大利神父的仆人。后来,他继承神父遗产,走出城堡找到那三个人,杀死一个,毒死一个,坑害了另一个人的儿子和女儿。
大仲马受此启发,写了《基督山伯爵》。
年,法国里昂一名26岁的女子韦罗妮可,婚后出轨情人,因此债台高筑,无力偿还而服毒自尽。
居斯塔夫·福楼拜受此启发,写了《包法利夫人》。
年,在哥伦比亚的苏克雷上演了一场婚礼。婚礼第二天,新娘遭新郎驱逐。新娘的兄弟遂将新娘的疑似前男友杀害。
加西亚·马尔克斯受此启发,写了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。
文学是虚构的,生活是现实的。一虚一实,看似对立,风马牛不相及,然文学中虚构的形成往往得益于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。文学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滋养和启迪。
如此看来,文学也是包罗万象的,形形色色的人物,荒诞离奇的情节,平淡如水的故事。
无论人物、故事情节,俱当以相应的时代背景为依托,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社会、外加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识见杂糅其间。
作家余华在《活着》的中文版自序里说,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用寥寥数行的歌词讲述了一位老黑奴苦难的一生,家人都先他而去,他全无怨尤,仍旧友好地对待生活,平和地看待世界。余华颇为感动,灵感得以激发,写下小说《活着》。
因为一首歌,成就了《活着》。
老黑奴和福贵,肤色不同,民族文化、生活场景迥异,经历的苦难及苦难带去的感受是相同的,对待苦难的态度是如一的。
2.
从前,一个人养了一只鸡,鸡养大变成了鹅,鹅养大了变成羊,羊养大变成牛。
鸡到牛的演变历程,是福贵祖上的发家史,日子越发兴旺,扬眉吐气。
只有亲身经历过,才对一无所有的炎凉、赚得盘满钵满的如意和前后之间的艰辛体味得深切。至于子孙后代,不曾有此经历,不知钱来之不易,坐享其成,早迟坐吃山空。
这不,福贵和他爹不加节制地挥霍,成了徐家两个败家子,原先二百多亩地减到一百多亩,直至赌博输尽。土地、佃户、坚实的砖瓦房和身份、地位所代表的虚荣,一夜之间归零。
福贵父亲把房契、地契交给身穿绸衣的有钱人,点头哈腰的样子指明牛气冲天的日子一去不返,光耀祖宗到底没了指望。
败家,是福贵阔气的终结,艰涩的开始。
在茅屋安家,靠五亩田过活,日子刚刚步入正轨,福贵便被拉去当壮丁,随从炮队一路北去,就有被解放军包围、困守坑道、忍饥挨冻的凄惨遭遇。
这样过了一个来月,幸存下来的士兵成为战俘。福贵一心想和家人团聚,领来盘缠,头也不回踏上回家的路。
归心似箭,茅屋里的妻儿也在盼着他归来。
当初龙二接替徐家,成了村里的地主,为此镶了两颗金牙,和人交谈总是故意咧着嘴,灿灿金光喷薄而出,但神气了不到四年,土改时被枪毙。
从战场上捡来性命,又有龙二当替死鬼,这下福贵可要好好活了。可是想法很美好,现实无情地朝他泼去冷水,从头到脚,冷彻骨髓。
住进茅屋后,家珍忙里忙外,既要下地务农,又要照料全家人起居,难得清闲。
日积月累,软骨病不请自来,灾年饥荒加重了病情,以致家珍缠绵卧榻,下不了床。休息有助于康复,稍有起色,噩耗传来,医院抽血抽死了。
丧子是痛,生活还要继续。
家珍拖着病体,看凤霞出嫁,看凤霞有喜,却没看见凤霞怀抱婴儿走十多里路回娘家的欢欣。
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,家珍在失去一双儿女的悲痛之中安详离世。
目睹妻儿先后离去,福贵伤心不舍是真,除了继续活着,替死去的妻儿活着,还能怎样。
没过几年,不幸再度袭来,二喜在两排水泥板的夹击下丧生,而后苦根吃豆子撑死。
妻子、儿女去世,茅屋里仅福贵一人,不免孤单,城里的二喜、苦根是他的牵挂,便同年轻时一样,频繁往来于村里和城里之间,只是去的地方不一样,十多里长的羊肠小道不知留下了他的多少脚印。
二喜、苦根走后,福贵孑然一身,生活里无牵无挂,牵念归于记忆,在回忆里细数流年,散落在流年之间的点点滴滴时时牵动着他,一次次回味,一次次重新来过,凭此抵抗寂寞孤单,但不全然寂寞孤单,有老牛伴在身边。
牛曾是既富且贵的象征,福贵败光家产,不是没想过从头做起,重振家业,由鸡质变为牛。
然而一系列的苦难带来的是落魄、沮丧。晚年的他虽说有了牛,但不是财富方面的牛,是如他这般衰老、平静地活着的牛。
其实,活着就是财富,与表示虚无的死相比,活着是实实在在的“有”。
3.
和老黑奴一样,苦难未曾打败福贵,家人都先他而去,虽不无伤痛,乐观的心态和抗打击的忍耐力渐次养成,同时明了了活着的可贵。
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,都会经历的,但正如一枚硬币,有令人一往无前、脱胎换骨的激励作用,也会使人一落千丈,再无生活的勇气。
不是所有人都有老黑奴、福贵的乐观。
在印度的一座贫民窟里,有一双难兄难弟,母亲过早离世,父亲整日酗酒、吸毒,后因偷盗入狱。
兄弟俩唯有自力更生,靠捡垃圾养活自己。起初,他们捡过期食品填饱肚子,后来回收废品,手里多少有了些许积蓄。
一样是儿时的苦难,哥哥丧失生活的斗志,吸毒,赌博,潦倒度日,随后如父亲那般锒铛入狱;弟弟则白天去学校听课,用知识充实自己,夜晚打工挣钱,自学写文章,后来成为当地知名的作家。
在苦难面前,兄弟俩不同的活法,造就霄壤之别的结局。
苦难是人所必经的,但不是人人都需要它,它能使人积极奋进,犹如雪中送炭,也是雪上加霜的始作俑者。
苦难的功效因人而异。
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